呢兩日有單噉嘅新聞,講真,呢單嘢我睇唔清日期,所以喺咪真係間藥房「收多咗」charge,老實真係要記者朋友去調查先知。但見到大家咁積極鬧藥房而非八達通公司,就知道香港人比起霸權vs雞蛋,big company vs 小店,更愛戴霸權啦🥰
首先,幾乎所有支付平台大公司 Visa、Master、八達通等等都其實會同商户收交易費用,基本上都喺幾%左右。但係,呢啲公司好多時候會有條我叫做霸王條款嘅條款,寫法可能有出入,但意思基本就喺商户唔可以把呢筆手續費轉嫁比消費者,來確保電子支付同現金價錢係一樣嘅。
但你認真諗下,payment gateway嘅「不準收手續費」嘅條款根本不合理,呢啲條款根本就喺啲大機構(你話邊個普遍使用嘅支付手段唔係大公司?)迫使商户蝕比大機構,而為咗令用户感覺好似無分別所以先立呢啲條款迫使商户蝕。但若果margin比較高嘅大公司連鎖集團大可以調高價錢抵消開支,咁細商户呢?你知唔知點解條街咁多「卡 charge」、「現金價」係因為咩原因啊?咪就係啲仆街信用卡公司、八達通公司啲霸王條款,逼商户唔可以收charge囉,咪各有方法囉,常見嘅不外乎:
- 調高價錢,提供較廉宜嘅「現金價」
- 直接markup 3 - 5%,咁所有方式齊齊捱貴商品
- 無視呢啲條款,照收charge
- 只收現金
或者你會話,車,個商户都喺仆街啦,ok,你可以咁諗,假設所有商人都喺仆街啦,咁呢啲條款有咩效果?最理想咪好似Visa/Master咁,雖然有噉嘅條款,實際其實唔係好理。但如果真係執行呢啲條款,第三個可能性會直接收皮,嚴格來講第一個都會最終收皮,最終所有一喺會2,一喺會4。
好啦,或者你會話咁有咩問題呢?你要諗諗,呢啲成本高咗就喺高咗,唔好幻想中間商户或者零售商會願意賺少咗,最終呢啲增加咗嘅成本會反應係價錢上。係我要強調,
所有增加嘅成本都會反應係最終價格度
所有增加嘅成本都會反應係最終價格度
所有增加嘅成本都會反應係最終價格度
所有增加嘅成本都會反應係最終價格度
無錯,你要記住一個真理,所有增加嘅成本,都會反應係最終價格度,啫係消費者食。例如你覺得商户會減塑膠吸管、改成要客户要求先提供吸管、徵收膠袋税做得咁疏爽因為真的支持環保嗎?當然唔係,一來環保當然有佢嘅號召力,但二來你要明白吸管變成optional可以期望潛在地減少支出,而且呢個係個好靚嘅marking,所以先如此操作,但你試下反過來膠袋税係同商户徵收,徵收吸管費……嗯,一蚊一條吸管啊唔該。
好啦,講咁多,最後呢條條款有咩問題?佢根本目的係限制商户唔可以話比最終消費者知你要比多幾多錢,好似例如如果政府立例膠袋徵費唔準轉嫁消費者之類嘅霸王條款,咁無論你要唔要膠袋,你都會被收多五毫紙——可能唔紙,可能有人一次要三個、五個,咁拉平之後假設每個客户要cost 1蚊,咁商户為咗抵消該筆開支,就會直接把商品嘅價錢提高,直接cover到呢筆「額外嘅開支」為止,啫係你依然會用多咗錢,而且因為條款嘅關係,你係不被允許告知商户究竟為咗電子支付加咗你幾多價,即係話,整個定價會變得更黑箱,用户將更難得知交易成本,最終會導致某些大機構會誤導消費者使得消費者誤以為電子支付同現金係一樣成本,最終導致消費者因為不透明嘅信息而作出更高成本嘅決定,對於消費者嘅權益百害而無一利。
下咁我係咪反對電子支付?當然唔係,我反對嘅係呢種唔準商户告知嘅霸王條款,商户講唔講,收唔收,食唔食,佢pay幾多,係佢自己嘅商業決定,唔輪到支付公司幫商户決定。你收貴咗,市場自然會因為替代效應流失客户去平嘅商户。
讓市場調節,而非由大企業調節,ok?
最後讚美一下Stri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