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人立法會選舉單一名單出選嘅唔係蠢就係奸——論最大餘額嘅比例代表制嘅多議席選舉下親中維穩派嘅作繭自縛。

Posted on Thu, Apr 30, 2020 時政評論

選舉近了,泛民又要「被團結」了,跟住啲低智黃絲連選舉制度都唔識就comments點選舉好,真係救命…… :(

歷史

定例局

係香港開埠之初,英國以「英皇制誥」認識發佈香港嘅憲法——《香港殖民地憲章》,並透過該法例,由當時香港政府嘅官員、官守議員及由總督委任嘅非官守成員組成並成立定例局並係首次會議通過《香港立法機關會議規則及常規》。其後,亦多次擴張立法局嘅官守議員和非官守議員嘅數量,使得立法局長期時間,能夠代表香港廣大商界嘅利益。

二戰之後

係二戰之後,香港經歷文革嘅餘波——「六七暴動」。爲響應當初係中國國內搞得火紅火熱嘅文化大革命,當時以工聯會爲首嘅親共人士係香港組成港九各界同……個名好長,簡稱鬥委會啦。當時鬥委會爲標榜自己嘅愛國,舉行罷工及示威。但不久後已變成親共暴徒肆意襲擊警察甚至一般市民,並透過放置炸彈、槍戰等方式癱瘓社會。在過程中包括暴徒、市民以及警察在內皆有傷亡,而當時商業電台嘅節目主持林彬更因評論暴徒嘅暴力衝擊,數日後佢本人及其堂弟便被暴徒以燃燒彈活活燒死。

因爲鬥委會及其最大組成組織暴徒公會工聯會嘅殘忍非道、滅絕人性嘅一連暴力、血腥行徑,使得當時香港尤其是華人全力支持當時英屬香港平定暴力,回復社會安寧。而英國政府亦係過程中多少意識到華人對社會穩定嘅追求並加深瞭解,亦令英國方面對香港華人有所改觀。暴動之後,爲穩定民心,港府當然舉行不少文化活動並改善社會福利,使得香港市民得以安心。另一方面,亦籌備改革政治制度,希望長期地使得不同階級聲音納入議會,能使得市民能參與政治事務,避免劇烈嘅政治動盪。

而這時嘅立法局亦多次改革,到了1984年,推出《代議政制綠皮書》並諮詢公衆。翌年,立法局搬到中環舊最高法院大樓舉行首次會議,並以粵語宣誓效忠香港市民。同年推行間接選舉,12人以功能組別選舉方式獲得議席,1人由市政局議員推選,1人由區政局推選,並由10人由全體區議員組成嘅選舉團而選出。同年,又通過《立法局(權力及特權)條例》,提高了立法局嘅權力。

到了1991年,立法局首次有議席由直選、並以簡單多數嘅方式產生,而民主派團體組成嘅香港民主同盟更成了會內第一大黨。在主權移交前,香港立法會均是一人兩票,每區雙議席嘅簡單多票制方式選出。

當然,大輸家嘅親中政黨批評簡單多數並不合乎比例地反映社會民意,批評議席絕對多數嘅民主黨並不具有代表制,亦爲主權移交後嘅畸形選舉制度埋下伏筆。

主權移交

係主權移交前後,因爲中國和英國政府之間不和,當時香港總督可能知道主權移交後嘅選舉制度難有寸進,所以增加了直選議席並又新增九個功能組別,擴大議會嘅民主比例。此舉引起中國政府不滿,時任港澳辦嘅主任嘅千古罪人魯平更斥彭定康總督係「千古罪人」,並取消主權移交前後嘅議會直接過渡嘅「直通車」安排,隨後中國政府成立非法組織——臨時立法會,並於深圳召開會議,並在主權移交後取代立法局。

選舉方式

而主權移交後,經歷各種修訂,現行嘅選舉方式係極度複雜嘅最大餘額法單票多名單的比例代表制。

首先,香港共有五大區,瓜分35席,所有合資格人士均可組成最少一人嘅多人名單去參與選舉。而選民在選舉中只有一票,投給任意名單。

當選門檻

首先,根據總票數除以議席便是當選門檻。任何人士獲得超過當選門檻嘅選票,幾乎能確定能獲得一席議席。但是,在主權移交前受盡民主派碾壓嘅親中派系,非要中國政府把選舉制度弄得複雜。於是,這個選舉制度精彩——甚至乎可以話戇居且繁複嘅地方出現了——如果該名單有一議席,緊接其後票數最多嘅名單獲得一個議席並係名單扣除當選門檻所需票數,並一直重複搵緊接其後最多票數嘅名單,直接所有議席均派出爲止。

舉例

如果睇唔明可以舉例。

例如而家有6個名單分別A名單52,B名單27,C名單14,D名單16票,E名單11票,共120票,爭6席。當選門檻便是120/6=20票。首先A名單票數最多並超過當選門檻,排名單首位嘅確定當選並獲得議席,扣除當選門檻嘅20票,剩餘32票。跟住第二席亦係A,扣除20票餘14票。第三席B獲得,扣除20票餘7票。跟住因爲無人過到當選門檻啦,所以按多票數開始派,於是第四席就係D嘅16票。第五、第六席係14票同12票嘅C同A。

於是,A得3席,B得1席,C得1席,D得1席。

驟眼睇,呢個選舉制度雖然複雜,但睇落好似可以均衡地反映整體社會民意,好似好理想係咪?但呢個制度同共產主義一樣,睇落好美好,現實卻好垃圾,甚至令社會矛盾加劇。

比例代表制下嘅現實

歷史與數學

係2004年時,當時純真善良,不知比例代表制嘅黑暗嘅民主派係新界東,推出俗稱「鑽石名單」嘅單一名單參選,結果係名單獲得3席,遠低於當初嘅預期推演嘅5席甚至事後對分拆參選嘅4席。對此鍾庭耀前助理教授曾撰文作出數據上的計算,可以作參考:再論新界東區「鑽石名單」的策略 - 鍾庭耀

係,無錯,如果你個人陰溼少少會發現,如果我票數平均啲,唔爭第一名,只求最多人入議會,根據上面提及嘅例子,A名單咪59票嘅?好,我地黎改一個個票數,B分拆名單,於是變成而家有7個名單分別A名單52,B1和B2名單各得13同14,C名單14,D名單16票,E名單10票,共120票,爭6席。

首先,頭兩席依然係A名單超過當選門檻奪取,剩餘12票。跟住係D名單16票獲得第三席,C同B2得14票獲得第四、第五席,最後B1以13席獲得最後一席。

結算:A得2席,B1同B2合計得2席,C得1席,D得1席。發現問題未?係,你會發覺如果想獲得更多議席,用單一名單參選係會相當浪費嘅,而且係合組嘅情況下,B僅僅通過分拆名單,便可以實現多一席,而前後兩者嘅票數係一模一樣嘅。而2004年嘅民主派亦係咁有機會拎到嘅議席。

配票

所以,對於單純依靠,擁有嚴謹組織嘅親中派依然,呢套制度可以話將佢哋嘅優勢磨練到極致。佢哋可以通過對友好選民嘅意向統計,精準推估出每名候選人嘅票數大約點分配可以令更多人選上,唔會浪費選票,避免選票溢出。而泛民主派明顯地係配票方面缺乏系統,所以只能通過粗略分區嘅方式想選民投特定人物。但泛民本身係「泛」民主派,內部並不團結,配票艱難嘅情況下,其實整體嘅情況頗爲堪憂。

少數嘅逆襲

親中派依靠度身定做嘅選舉制度,以少勝多,加上功能組別拉上補下,係長期時間內到可謂議會內嘅多數。但如果你睇下現實中嘅票數轉化爲百分比,你會發覺當選門檻往往都係20%以上,甚至乎不時有十幾%當選。你如果要當選,其實不必拘泥爭取大多數人嘅支持,大概幾%嘅鐵粉再加啲遊離嘅支持者,不必爭取票數高,只求有鐵票,穩定地最後一、二名地選贏,安定進入議會,入去啦,你嘅權力同第一多票嘅大佬又有咩分別呢?無。

呢個制度因爲親中派係強勢少數,透過該選舉制度獲得較多議席。但同時,一啲比較偏激嘅派系,亦可以透過同等方式進入議會。佢哋唔需要尋求好多人嘅支持,只需要小量嘅忠誠支持者便以足夠。

結果係咩呢?泛民主派嘅山頭風氣盛行,甚至從中分裂,互不合作。泛民既然如此,外面就更加混沌,不少激進、進步思想嘅細黨派都會覺得自己躋身議會有望,便宣揚一啲容易獲得少量支持但比較劍走偏鋒嘅政治論述。係呢個循環下,呢個比例代表制雖然如親中派願,使得佢哋獲得更多嘅權力,但同樣地,比他們更小衆嘅政治派系例如港獨、自決、小粉紅等派系亦積極參政,祈望從中獲得議席。而這種只需要保住少數基本盤就能保住議席嘅制度,其實是在鼓勵激進論述崛起,而當大家都係比較激進論述嘅時候,不同勢力咪漸行漸遠,個議會撕裂,咁個社會咪更加撕裂。

結尾

親中嘅民建聯及工聯會爲咗自己嘅議席,鼓動當時嘅共產黨,默許佢哋搞咗套咁畸形而又複雜嘅選舉制度,並美其名能有助少數政治勢力進入議會,實際當然利己係最大行動嘅動力啦。當然,爲咗修正呢個問題,黨決定以DQ嘅方式開除「港獨」勢力——然而就算唔港獨,奶共派、自決派、黃絲、藍絲——換個名字,換套論述而已,你Ban得幾多?更加唔好講,當佢山頭形成,你用陰招阻止佢獲得佢應該獲得嘅嘢,只會造成社會再分化。

而且,呢種選舉制度使得好多細嘅進步、激進勢力得以進入議會,造成嘅係不同勢力之間都係激進勢力,難以溝通,結果只會各走極端。而香港社會走向分化,除了其他諸如港府垃圾嘅原因之外,該選舉制度亦是功不可沒的。腸滿肚肥、只求私利嘅親中維穩派,加上對此默許嘅中國共產黨政府,就是造成香港社會撕裂,各級階層均走向分化嘅千古罪人,而這畸形嘅選舉制度及對法治精神嘅輕視,就是鼓勵社會走向動盪分化嘅最好助燃劑。

——多麼滑稽,本應維穩的維穩派卻成了社會動盪嘅推手之一。

參考

My memories that read from books

香港立法局 - 維基百科 (抄下歷史概述啫,屌細力啲ok?)

再論新界東區「鑽石名單」的策略 - 鍾庭耀

【概觀民主黨.選舉機器 3】圖解選舉制度:白鴿是如何被玩殘的? - 立場報道

比例代表選舉制度 -臨時立法會祕書處